2014年4月24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江苏一名患白血病的3岁小女孩来说,却意味着重生;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是长安大学一名普通的辅导员老师,他叫田运涛。当得知他的骨髓配型成功时,田运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捐献。他成为全国第4136例、陕西省第12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国第1位辅导员捐献者。然而,对于田运涛来说,这其实是他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事件,是一件他必须要去做的事,在那之前和之后,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种简单和朴实让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充满了细致和宽厚。作为一名辅导员,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说,培养学生的爱心比培养各种能力要更加重要。”
一次善举 更懂生命的重量
2006年,田运涛还是长安大学的一名在读本科生,21岁的他通过无偿献血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真正的机会却在七年之后才来到。考虑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要身体强壮、过后恢复快,一般来说,捐献者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根据团委的统计数据,“生命之光”计划目前已经促成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其中20例都是学生,捐献时田运涛29岁,已经算大龄捐献者。但他得知一个小孩子的生命需要他的骨髓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捐献。
为了保证自己的干细胞成功捐献,在长达半年的准备时间里,田运涛制定了详细的运动和饮食计划,每天坚持跑5000米,饭菜少油少盐,营养追求全面,为的是让自己的干细胞“充满活力”。经多次体检、血样复检化验后,他住进西安唐都医院骨髓移植中心,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血液连续抽提,提取出的骨髓干细胞搭乘专机直接送至上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移植。骨髓捐献前,要打几天动员剂,加速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以满足移植需要。这个过程会让人的身体很难受。田运涛还记得那种感觉:就像小虫子在你身体里钻。但他说:“跟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比起来,这点难受都不算什么,如果我知道了这件事而不去救,我这一辈子心里都不踏实。”今年,田运涛做了父亲,儿子三个月大了。回想起这件事,他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做了父亲之后,我知道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他的父母来说,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我庆幸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这件事之后,田运涛“出名”了。各类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采访不断。田运涛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刚好我的骨髓配型成功了,换别人,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的,还是平常心看待吧,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我当初做这件事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得到什么,学校和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让我有点不安。所以现在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做一个普通的辅导员。”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马雪明已经毕业,但他依然记得田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在他心里引起的震动:“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田老师是给予我很多帮助、鼓励和影响的一位老师,平时他对每一位学生都犹如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事无巨细地从我们的角度考虑我们未来的发展,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竭尽全力帮助我们。这件事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相信,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仍然还是好人多,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以己之力带动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田运涛认为,作为一名辅导员,爱心、真心、责任心,缺一不可。他常说:“我一直觉得,培养学生的爱心比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爱心,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
从学生时代起,田运涛就积极投身无偿献血、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在他的生命中流淌着博爱。2013年2月, 2009级学生小王被确诊为尿毒症,长期的透析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眼看肾源配型成功却无钱手术。得知消息后,田运涛立即组织学生发起爱心募捐倡议,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最终为小王募集爱心善款10余万元,帮助他战胜了病魔。小王的母亲专程到学校送来感谢信,她满含热泪,激动地说:“要不是学校的帮助,孩子的手术也不能这么成功!”
在平时的工作中,田运涛也注重在道德引领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积极联络,在山东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以及南京云锦馆等多个地方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和学生一起下基层、走山区,赴全国各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服务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有60余人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志愿者。在他的号召下,学生中也涌现出一批文艺之星,例如第七届渭水之星冠军宋永志、第十一届渭水之星亚军李钦、芙蓉学子·道德风尚奖获得者白锐等等。田运涛本人也连续3年被评为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于2014年获得长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2015年连续获得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优秀学员”称号。
自己有爱 才能教会学生热爱
田运涛入校时,是体育系一名专任教师,在了解到因干部调整、系上107名学生暂时没有辅导员的情况后,他主动找学院领导汇报,申请兼任学生辅导员。大学时期学生会主席、兼职辅导员的锻炼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在与学生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中,他渐渐爱上了这个岗位。经过慎重考虑,他郑重地向院系和学校递交了转岗申请。
2015年4月,田运涛正式成为一名专职辅导员,也是体育系唯一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事务大部分由他负责。记者去采访的时候,他的办公室堆了很多档案和袋子,四年级毕业生的全部档案都是由他一个一个装起来。为什么不让学生和其他老师帮忙呢?他说:“分装档案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项工作,对学生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万一将来到了单位,档案出现什么问题,解决起来是很麻烦的。我必须得亲自装,才能放心。”
从专任教师转岗至辅导员,他的这一决定令很多人不理解。他说:“育人是教师的第一任务,辅导员岗位让我离学生更近,更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体育系的学生性格都很外向阳光,我跟他们在一起,也觉得特别开心。”
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田运涛发现,体育系学生多为体育特长生进校,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做了很多思考。他会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看书,有的学生无法理解,他对学生说:“一件事你去做了才知道它有没有意义,你去读书,哪怕某一本书里的某一句话对你有触动,读书就是有意义的。”在他的劝导下,很多学生开始去图书馆看书。
他还鼓励学生去考研。在他的努力下,体育系学生的考研成功率从前年的29.8%提高到44%,有多名学生考取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2012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夏扬成功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体育生,除了正常上课,还有训练,他们就趁晚上去学习。夏扬说:“在我考研过程中,田老师给了我特别大的鼓励和支持。从大一开始,田老师每周末晚点名开会时经常会跟我们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督促我们好好上课,鼓励我们常去图书馆看书,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于这一点,田运涛有自己的考虑:“作为体育生,体育运动项目是他们的特长,但是体育运动是有体力和年龄限制的,他们还需要对未来作更长远的打算。我想,在不放松体育训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是对他们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
田运涛的妻子也是一名辅导员。作为学校唯一一对常驻新校区的夫妻辅导员,工作以来,二人始终坚守学生工作第一线,以不足20平米的学生宿舍为家,开班会、转宿舍、办晚会、做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心声,他们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长谈,倾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在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做好细致而持续的帮扶工作。田运涛的妻子说:“我的学生都认识他,他的学生也都知道我,他的女学生都喜欢找我谈话,我的男学生也喜欢跟他交流。因为都很热爱辅导员这个岗位,我们两个之间做到了真正的相互扶持、彼此取长补短,我们还收获了对方的学生,多了份责任,也多了份幸福。”
辅导员的工作里充满了梦想,伴随着青春,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深林明月,水流花开。四年的细心相伴,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业绩,也没有催人泪下的豪言壮语,田运涛在默默奉献中,坚守和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普通辅导员的责任和担当。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16年6月24日第2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