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32个教师节,主题为“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要求以来,这已成为教育从业者的普遍追求和自我要求,并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2016年,我校工程机械学院教授刘洪海获得“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荣誉之下的刘洪海依旧朴实低调,他说:“我很热爱机械化施工这个专业,我也很幸运能够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里可以发挥我的能力。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在工作和研究中取得了成绩,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事情。”
让专业教学生动起来
刘洪海老师主要从事机械化施工技术与装备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机械化施工技术》课程,通过对机械设备作业理论、机群匹配理论、平整度传递与控制理论、离析的机理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讲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机械化施工技术的精髓,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机械化施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交叉性,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刘洪海注重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设备调试技术、运用技术、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机械性能与材料特性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讲课风格。
若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动力,产生动力的关键则是培养学习兴趣。刘洪海在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国内外最新学科研究成果及工程实例,充分利用图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三学生唐冬冬很喜欢上刘洪海老师的课,他说:“刘老师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施工经验,能结合施工讲解理论,把施工经验升华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施工。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学到很多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还有丰富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感觉一堂课2个小时的时间都变短了。”
有趣的课堂背后,是刘洪海和同事们大量的知识积累。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现代施工技术与工程机械装备的现状与发展,他们先后赴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并多次到山东“京沪高速”、湖北“汉宜高速”、广东“茂湛高速”、内蒙“老集高速”、西藏“贡嘎机场”、甘肃“敦煌机场”等典型的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追踪国内外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动态,重点突出目前有待解决的技术课题,获得了大量新鲜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刘洪海不仅注重丰富本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还对相关专业如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真备课、更新内容、讲练结合、启发教育外,他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尤其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选题和设计过程中,刘洪海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针对实际需要确立题目,并邀请校外指导老师协助设计过程指导,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设计结果的实用性;在研究生培养中,结合导师课题,将其中一部分或一个方面作为选题,鼓励学生立足于材料和设备学科的交叉,着眼于机械工程和土木材料工程等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并融合机械科学和材料学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机械化施工技术与装备专业默默耕耘多年的刘洪海,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工程机械构造”网络课程建设获长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带领学生完成的“SURPERPAVE沥青混合料施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研究”等课题分别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和三等奖;他本人被评为长安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由他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6项。
善用“活水” 科研反哺教学
上海大学叶志明先生在谈到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时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有“一缸水”,而且必须是“活水”。对刘洪海来说,这“活水”就来自于科学研究。机械化施工技术与装备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刘洪海除了上课,还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他利用所从事的专业优势,采用机械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工程机械理论与作业质量控制技术,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行业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洪海认为,从他自己的实践经历来看,科研与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动态关系。刘洪海说:“科研工作可以为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活跃课堂内容,还能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教师在授课时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观点和思想,融入到课程讲授内容中,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想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需要科研工作的支撑。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上,高校教师除了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外,还要把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为师之道:用“心”教书
从教以来,刘洪海十分珍惜教师这个身份,随着教龄的增长,他对教师职位和教学工作有了很深的的感悟与认识。他认为,教学是教(教师)和学(学生)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学工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要的是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和老师两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理念下,刘洪海创造了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平时与学生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唐冬冬心里,刘老师的敬业令人敬佩。《机械化施工技术》课程是在春季上课,每年开春刚好是项目的高峰期,但不论多忙,刘老师都不会缺课,有时下了飞机便直接赶到雁塔校区,并以饱满的热情给学生上课。
刘洪海对待学术的严谨也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刘腾是刘洪海的研究生,他的本科毕业设计也由刘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刘洪海带十个人的毕业设计,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由他亲自修改,大到观点、逻辑的偏差,小到标点、格式的不妥,他都细细地修改过,并且每隔几天就要对所有文章修改一遍,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唐冬冬的学期小论文也在这样的状态下前后经历了七次修改,投出去很快就被录用。
刘洪海一有机会就会找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近况和对学术研究的想法,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他们。唐冬冬说:“刘老师对我影响特别深的两点是付出与分享。他跟我说,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懂得付出,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从来不要把收获算到自己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所取得的收获都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取得的,功劳自然有别人一份,只有学会分享,才能长期合作下去。”
而在刘洪海心里,一名好的老师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工作,需要有爱心、恒心和耐心。怀着一颗爱心面对学生,用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恒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努力;还要有潜心学问、默默耕耘、诲人不倦的耐心。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四有”老师要求,刘洪海有着自己的感悟:理想信念是做好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有理想才有奋斗目标,有信念则对理想坚信不疑,才能给予教师巨大的前行动力,人民教师需要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道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情操,以身作则,以德施教,率先垂范;仁爱之心是做好教师的基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缺少爱的教育难以顺利进行。
关于教育,徐匡迪院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多年的教学实践使刘洪海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喜欢这样勉励自己,也把它分享给身边的年轻教师:“教育事业是一种追求,是跋涉者风雨兼程的脚步和一往无前的气魄;教育事业是一种激情,是矢志不移的决心与行动;教育事业是一种牺牲,是蜡炬成灰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前行。”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16年9月19日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