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是个良心活——记2016年“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钱会教授

发布时间:2017-04-19作者:王珏来源:校报编辑部字体: 设置

位于地学科技大厦的钱会教授博导工作室里,几个学生正坐在电脑前研读文献。不大的屋子中央,粗壮的巴西木伸出宽大的叶子,窗台上满满当当的绿色植物正蓬勃地生长,透出生机与温暖。“老师喜欢养花,这些植物都是他养的”,钱会的学生、2013级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陈洁走过来,指着那盆巴西木说道:“这盆巴西木已经养了十多年了,去年还开花了呢。”

现任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钱会教授,已步入了他教师生涯的第三十个年头。十年树木,在他和学生的悉心照料下,铁树也能开出吉祥之花;三十载耕耘,从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钱会以严谨朴素、踏实勤奋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环工学院的学生们。在担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的十余年里,他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办出了学院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现在,他又为自己的教师生涯添上了新的一笔——“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教学育人:从细微之处到顶层设计

从教以来,钱会老师先后给本、专科生主讲了多门知识跨度很大的主干课程,其中包括《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水力学》等;也多次给博士生、硕士生主讲《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地下水水质模拟》《水环境理论与方法》等多门课程。不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钱会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正常上课,尽量不去调课。他还多次作为实习队队长,指导三年级本专科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年均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

关于如何组织教学,使教学活动有效作用于学生,钱会老师有自己的要求。不同于一些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钱会始终觉得,教师应该坚持以“讲”为主,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是必要的,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老师一定要去“讲”,要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在他的课堂上,哪怕是一个图,一个细小的步骤,他也要完整地在黑板上画出来、写出来。关于这一点,学生最有发言权。陈洁说:“我们专业课涉及很多公式推导,可能你在课本上不能看见完整的步骤,但老师会一步步写下来。”2015级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博士李昕妍本科时就上过钱会老师的课,她印象最深的是,公式推导中一些特别简单的步骤,有的老师在课上只会一句带过,但钱老师会把每一步特别详细地写出来。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讲授,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思想品格,使他的教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称赞。谈到他的课堂,学生们形容最多的就是“有趣、细致、气氛好、清楚明白”。

钱会目前主持着《水文地球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他非常看重教材的作用。他说,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循序渐进,一开始简单易懂,逐渐深入,最后进入到学科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2005年,钱会和马致远主编了《水文地球化学》的教材,从整体结构、章节体系上都进行了反复酝酿,书中最后一章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是在别的教材中不曾出现过的。钱会表示,未来该教材会随着教师对这一课程认识程度的深化而不断修改,需要结合水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内容,“但总的原则不会变,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学科能做什么、目前在关注什么,理论方法如何应用到具体项目,最终进入到学科前沿”。

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同样凝聚了钱会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变革,本科生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弱化。如何保证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认真研究了我校地域特色和水资源类专业办学特色之后,钱会和同事们提出了培养基础与实践并重、行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托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加强,构建起以“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为主线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大一、大二的实验更多是验证性实验,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大三的实习需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这时学生要开始学会设计实验,明白一个实验希望实现什么,而它又能够实现什么;大四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就不再是单纯的实验,而是接触了实际,要真正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2015年,经过凝练、总结和提升,钱会主持完成的“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水资源特色创新人才”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育人:潜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老师不做科研,很难教好书。”谈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钱会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依托教学,将书本中的理论与教师本身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接触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来获得创新灵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儿和对科研工作纯粹的热爱,钱会在基础研究方面屡有建树。近年来,他已连续申请成功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时还参加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地下水混合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地下水环境预警、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他把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成功解决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同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比,更让钱会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在科研方面做出的成绩。钱会现已指导了88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72名已毕业。他所培养的博士、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博士生李培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李培月仅在博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0多篇,30篇被SCI收录,4篇被EI收录,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我校学者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被评为2014年《自然》杂志十大亮点文章。谈及钱会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李培月感触颇深:“钱老师会根据个人的特长作出不同的安排。有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好,就让他做一些有关数值模拟和公式推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强,就会安排一些文字工作给他。对于学生不擅长的地方,钱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帮学生提高。”

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钱会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他崇尚自由的学术氛围,在科研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他鼓励研究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发挥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勇于探索的长处,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散思维。“一定要相信学生,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参与项目”,钱会感叹,“学生往往比你想象的完成得更好!”一有想法和创意,钱会便鼓励和督促学生去探究、去尝试,但并不意味着他会事无巨细地带领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科学研究,相反,他只是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从实施方案的设计到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他既不限定方法,也不限定框架,而是力求让学生独立完成,正如陈洁所言:“不是告诉你你怎么做,而是要你去想,你应该怎么做”。偶尔,钱会也会听从学生对于某个课题的建议,按照学生的建议方向进行研究。“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不要去责怪学生,而是要跟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失败,重新找到正确的道路。”

思想是自由的,但科研思想落实到纸面上,却需要用严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时,钱会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对于每一篇学生论文,他的态度都非常严谨。小到一个错字、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他都会一一揪出来。他喜欢用标注的方式,在论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改意见。“有些错误的地方我会直接改正并在旁边标注,希望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有些不恰当之处,则在标注处写下我自己的意见和修改结果,让学生自己对比,修改前后有什么区别。”钱会老师解释道。这样的训练是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写一篇论文,这样的“交流”常常要经过好几回。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受益匪浅。“记得本科毕业设计的初稿交给钱老师后,他连分号、逗号的使用不当都标注了出来。当时觉得字词和标点的使用是小事,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对于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而言挺重要的。”陈洁说。

管理育人:倾力打造高水平学科

早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钱会就产生了把水的运动问题和水质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想法,他认为“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分不开的,二者若不能结合,很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后来走上教学岗位,他终于有机会让这一设想变为现实。但是,光是自己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将二者进行融合还是不够的。在对学科结构、学科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特点的认真研究后,钱会意识到,我校水利类专业结构单一、门类不齐全,原来仅有的一个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已经很难支撑整个学科的发展,加上我校在 “地下水” 研究方面又具有传统优势,开设地下水科学相关本科专业迫在眉睫。在他的带领下,2008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顺利建立。虽然是两个专业,但在课程和教学的设置上,却是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通过这种融合,地表水、地下水两个专业都得到了提升。

2011年,为适应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学科建设需要,环工学院新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钱会认为,水利现代化急需技术熟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专业将会是学院未来最大的学科增长点。去年,该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位居学院前列。

从原有的一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的三大专业,再到后来成功申报了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博、硕士点,并于2011年申报成功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钱会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校水利学科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办学层次高、构架合理的学科。

为师之道:教学相长 三心一体

采访过程中,钱会多次提到:教书是个良心活。良心、责任心、爱心“三心一体”,是他对“教育良心”的注解。他与学生的相处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

和蔼可亲、严谨扎实、务实、质朴、热爱生活……这代表了学生眼中钱老师的印象。在这背后,是钱会对学生的仁爱与责任感。他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却从没有严厉批评过学生。他与学生建立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回忆起求学时候的经历,李培月印象最深的是,经常和钱老师一起在操场散步,散步时两人会谈谈最近的想法、谈谈做人、拉拉家常。“我觉得这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会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受重视的,自己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我相信师门里有很多人都和老师一起散过步,也都和我有相似的感受。”

抱着与学生共成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态度,钱会在与学生沟通中自有一番“妙招”。李昕妍告诉记者,自己刚读博士的时候,还没有沉浸到学习的状态中,整天心不在焉,国庆收假还晚回来一天,被钱老师知道了,他也没说什么,之后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钱老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了一句:“这下该把心收回来了吧。”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所产生的力量却非同小可。在那一瞬间,李昕妍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快便投入到了学习中。

一个有良心的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和他的课堂,还要有治学为国的理想和情怀。钱会不断强调,为师,为人,都要有“远大的理想”。“这远大的理想是什么呢?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个人梦融于国家梦’”。他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是这么教育学生的。在课堂上,他时常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自己出国学习的所感所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教育。一有机会,他总不忘教导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硕士毕业前,陈洁有一段时期很迷茫,虽然内心有继续深造的理想,但是在现实面前有所动摇,不知该读博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钱会知道这一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选择读博,或许现在看来是一条艰辛的路,但当你把目光放长远,你会发现,人生的路将越走越宽。”正是这次交谈,坚定了陈洁读博的信念。回过头看,她也特别感激钱老师当初说的那番话:“在你动摇了初心的时候,真的很需要有人给你一个动力、一个指引,告诉你这件事情是正确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钱会觉得,这不仅是作为老师的标准,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教师,他希望成为学生思想的影响者、学生人生的导航者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三尺讲台三十载,一片赤心一世情,春风化雨,钱会悉心耕耘的桃李园早已沁出阵阵芳香。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16109日第2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