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学人】一入地质“误”终身,大雁塔下忆故人——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长安大学“一代宗师”张伯声

发布时间:2017-04-18作者:高紫鑫来源:讯澜工作社字体: 设置

 

    他是“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他是世界地质学界“一代宗师”;他曾是长安大学前身——西安地质学院院长;他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师德高尚、胸怀坦荡,数十年如一日,用毕生心血浇灌中华地质苗圃,亲手为祖国培养出数千名地质英才。他就是张伯声院士。

  

多年以后,张伯声教授时常会回想起当年在芝加哥,他的恩师岩石矿物学教授约翰逊先生带他第一次走入标本室的那个遥远的周日下午。

美国芝加哥大学标本室里有四个巨大的陈列柜,整齐地摆满了岩石标本。这些典型的标本资料,全是约翰逊教授花大半生精力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那时的地质学刚刚获得新生命,很多岩石没有中文名字,张伯声凭着花岗岩般的意志,坚持认完了两个巨大陈列柜的全部标本,他的岩矿鉴定技能功底也因此如磐石一般稳固。

年轻时的张伯声可谓是少年得志。他1903年生于河南荥阳,总角之年,他常常游荡在野外,酷爱爬山涉水。也许正是幼时的兴趣,注定了他未来的地质生涯,以及他的人生走向。

1919年,16岁的张伯声拜入清华大学门下。及至加冠之岁,1926年秋,23岁的张伯声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又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仅用一年半,就成了班里的第一个硕士。

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困,纵然一向以地大物博为傲,也改不了缺矿乏油的事实。祖国的景色太美,张伯声在苦学时不能不记起美丽的祖国。怀着为美丽祖国寻宝的一腔热血,张伯声毅然走上了学地质的“不归路”。

19283月,他被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研究生部录取,拜入地质学家约翰逊教授和坎伯苍教授门下。19292月,他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成为名气更大的美国地质学家维里教授的亲传弟子。19305月,因家事中断学业归国。

回国后的张伯声没有直接进入到找矿的队伍中,而是选择进入高校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地学人才。他年仅29岁就被聘为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4门课程。之后,在他一生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亲手培养出的地质英才达3000多人。

·七”事变后,他内迁到西安。到西安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直到建国后,他才在西北安定下来。
数十年间,张伯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外人也许认为地质人游山玩水,寄意山川,过着诗意的生活。实则不然,搞地质是一个磨人的工作。“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长时间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以及如泰山一般繁重的野外作业工作,早已搞垮了张伯声的身体。即便拖着衰老的躯体,张伯声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次次地走出教室,踏上征程。他深知,只有亲身实地验证,才能掌握最质朴的真理。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踏遍黄土高原,走遍黄河流域,深入秦岭山区,登上巴蜀天险。他对西北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高深造诣,在国内外“地学江湖”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时间飞逝,他的体态早已不如少年般轻盈,他羸弱的身体早已不适合再去跑野外,所以1961年,他选择了留在室内专心科研。地质理论的研究又是另一个无尽的矿藏,他废寝忘食,尽心挖掘。高血压使他的身体条件不断恶化,夜以继日的研究又使他须发皆白,他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他又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数次打入“牛棚”中。但他不顾一切,专心于自己的科研任务,为了进行实践,他又强撑起来,拖着病体,带领学生们多次回到野外。

痛苦的孕育必将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四人帮”垮台后,张伯声又焕发了新生。1979年,在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结合他以前提出的“镶嵌构造学说”,兼容并蓄了前人“脉动说”与“收缩说”的合理部分,首次提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与会代表公认这一学说是中国地质学界五大学派之一,世界地质学界则称其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作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派”的“掌门人”,张伯声携其毕生绝学来到了西安地质学院。1980年,他调任为西安地质学院院长。上任不久,他就在学院成立了中国地质构造研究所,并亲自培养地质构造硕士研究生。1983111日,全国首届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地质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门派学者总结交流了近年来的科研成就,进一步提升了张伯声院士及其波浪镶嵌学说的声望和影响,也使西安地质学院在“学术江湖”中的地位大大抬升。

张伯声创立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意义首先在于他首先全方位系统论证了全球地质构造波浪运动的普遍性。其次,它从地质学角度印证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推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波浪状的。这为人们深入开展地质研究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口。1986年,《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出版,这本图集是张伯声关于地质构造理论的“独家秘笈”。张伯声为地质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极为巨大,他的理论和学说,在地质学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学说对我国煤矿、油田、金属矿产的开发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探讨地震活动规律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时的张伯声,已经不愧为地学界的“一代宗师”。

靠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张伯声终于在地质学科的“江湖”中开宗立派,打出一片天地。已功成名就,本应安享晚年的他,却又偏偏不安份起来。

张伯声爬过高山,跨过大海,可是,当他的境界一步步地抬升,他反而像独孤求败一样,拥有了更多无尽的烦恼。自然界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宇宙如此辽阔,人类却偏安在这小小的行星上;大地那么宽广深厚,地质人也不过只是认识了薄薄的地壳中浅浅的一层而已。已然称得上是一代宗师的张伯声,面对无尽的谜团,想必也会常常聩问,“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

耄耋之年的他每日仍然不停看书,伏案写作。他编写创作的论文、专著和教材遍及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即使身患脑血栓、轻度偏瘫,他依然坚持奋战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他师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直至生命危垂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培养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用毕生心血浇灌中华地质苗圃,亲手为祖国培养出数千名地质英才。由于他在教育事业工作中的显著成绩,1989年,他被国家教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张伯声教授是一位人民公认的、当之无愧的杰出教育家。

199444日,张伯声带着深深的满足与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生前常常说,他为祖国、为地质学科做的贡献,还不够多。

威斯康星初相遇,一入地质“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大雁塔下忆故人。

如今,张伯声的雕像就静静矗立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中,守望着来来往往的一代代长安学子。“一代宗师”张伯声是长安大学人永远的骄傲,他的高度,足以让所有后来人仰望;他的足迹,更是值得我们长安人永远去追寻。

 

 (来源:长安大学微信公众号)